旺季才刚起了个头,卖家圈却陷入两级分化的画面:这边订单断崖式下跌,那边却已提前爆量冲上热卖榜。
一、卖家的悲喜并不相通
在社媒上,就有卖家吐槽旺季初期流量不及预期,即使砸钱投广、硬拉流量,转化效率也十分低迷,反复折腾反而加重了成本负担。

评论区瞬间聚集一批同病相怜的卖家:
“点了,听懂的哭了。”
“单量比九月份十月份直接直线下滑,天天出政策。”
“可怜的商家在花钱养达人,养平台,就自己在硬亏。”
其实不止TikTok,亚马逊、Temu同样也骂声一片。看着今年的平台大促,不少卖家颇有种“你们是我玩过最差的一届”的意味。
不过并非所有卖家都为销量所苦,也一些人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情况:
“礼品类十一月以来一路猛涨,反而比预期更好。”
“Temu欧洲站的下架潮明显带来流量回流,最近销量爆发。”
当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写照。
二、多平台提前开打,黑五陷入持久战
今年,黑五已经演变为国内大促,节奏拉得比以往都要长:
亚马逊:覆盖黑五、网一节点,从11月20日持续到12月1日,共12天,创下史上最长记录。
Temu:51天超长周期,从10月中旬到12月初,比去年多14天,主打“早入场、锁预算”。
TikTok Shop:横跨多国,从11月13日打到12月初,共21天,分为开幕期、品类日、高峰日三阶段,流量阶梯式释放。
这种更长周期就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比价时间,不用再焦虑“手慢无”,甚至期待更低折扣的出现,但是卖家这边的广告是真金白银在烧,这就导致部分卖家根本把握不住转化效果,深陷备货测算、价格调整、新品上架的漩涡。
除了促销战线不断拉长,很多卖家旺季经营还受限于各国监管和平台政策。
原本黑五的本质是低价促销的集中消费,但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个国家取消针对进口低价商品的免税优惠,这让许多习惯靠低价截流的卖家陷入被动,甚至不敢轻易上架往年旺季的爆款低价款。
再说到平台政策,像亚马逊今年在黑五前夕祭出一枚“历史售价”(Was Price)的冷箭,杀得卖家一个措手不及。

卖家想再次设置促销,必须在历史售价的基础上再降至少5%,这就会导致实际售价进一步降低,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这一变化严重打乱了卖家的备货和定价计划,所以不少亚马逊卖家已考虑放弃黑五网一大促的深度参与。
而Temu前段时间的闻风先跪,也让不少卖家遭遇无妄之灾:《闻风先跪?SHEIN风波后,Temu欧洲站火速开展大扫荡》。
卖家们喜滋滋入场,本想在旺季大捞一笔,但在多重因素叠加之下,还没赚到一分一毫,就被翻来覆去薅了个遍,简直成了一条待宰的鱼。
三、旺季避坑指南
话虽如此,黑五旺季压力大,不管是加码大促还是持围观态度,有些坑可以提前避避:
01、价格战陷阱
在大促之前就要将产品进价、物流成本、平台佣金、广告投流、售后货损等计算清楚,设定利润底线,在可控范围内操作降价,不做赔本赚吆喝的亏本买卖,另外可以用“组合套餐”“满减”替代单一降价,避免亏损。
02、不控制库存
建议备货参考这个公式:旺季备货量=(旺季日销量*旺季天数)+(淡季日均销量*缓冲天数)。
对于节日型产品,爆单量猛但周期较短,一般在节前半个月消费者就已经基本把需求解决,所以一般是提前一个月备货上品,断货不补,只走一波。
另外设置安全库存红线,大促期间一般是预计销量的10%-20%,避免盲目备货导致积压和备货不足导致断货。
03、单平台经营
各大平台风控都在不断收紧,任何一次违规都可能将卖家置于难以翻身的境地,而且大促期间的申诉和审核速度都不比以往,因此,多号经营已经是许多卖家的常规操作。
理由也很简单: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,就算一个平台受限,还可以将成本摊到其他的平台来分散压力,而且一个平台店铺违规,也不会影响其他店铺的常规经营。
今年的旺季,比以往更考验卖家的耐心和策略,无论是提前爆单,还是正在经历低迷,卖家都需要稳住方向,做好迎“考”方案,这样才能在黑五这场年终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。
-END-
目前,妙手旗下ERP产品已深度服务80w+跨境卖家,为卖家提供TikTok Shop日常运营中的多种便捷功能,如一键搬运商品信息,AI优化标题、描述及图片,出单后快捷处理订单,运营全流程一站式解决。
同时,妙手旗下产品均支持授权多平台、多店铺运营,无关联风险,可助力卖家实现热销选品、货源平台批量搬运、产品编辑、批量发布、订单管理、物流仓储等一站式解决方案,从根源上实现提效增收!

妙手跨境 · 2025年11月19日


大麦victory

妙手ERP
仓姐Tina



欧哥跨境日记



